翻页   夜间
壁落小说 > 五代河山风月 > 214、史从云的快乐生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 https://www.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秋日,天气逐渐转凉,家里生起了炭火,史从云忙得格外火热。

    “我这两天消耗的体力,可超过打一场大战了!”史从云得意的搂着赵侍剑和周宪,两人面色酥红,大汗淋漓,赵侍剑用丝巾挡着脸不让他看。

    原本她们都不同意的,而且这也是个技术活,如果脸皮不够厚,脑子不好使,说不定情趣都变成尴尬了。

    好在这可是他的特长了,史从云巧舌如簧,循循善诱,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让两人勉强同意。

    史从云可算享了齐人之福,舒爽的躺在床上不想动弹,赵侍剑脸皮薄,连连催促:“别闹了,快起来去洗洗.......”

    史从云嘿嘿一笑跳下床:“我去叫人烧水,你们两可以交流一下情感。”

    他一走,屋里顿时安静下来,气氛顿时有些尴尬,周宪很不好意思,虽然她和赵侍剑平日交流很多,可这这样的交流还是第一次......

    她害羞得不敢开口,连闭上眼睛,不知道如何应对了。

    就在这时候,对方先道:“我们.......我们先起来吧。”

    “嗯......”周宪点头,两人默契起床,连用被子挡在胸前,相视之后连都避开对方目光。

    “他......他欺负人,之前说的话肯定是偏我们的。”

    “嗯......”周宪连点头:“当初在江南他也骗我........”

    “是吗?他怎么骗你的。”赵侍剑好奇的问。

    周宪便说起当初在江南自己上当受骗的事情,说起史从云狡猾和无耻,两人顿时滔滔不绝,有了共同话题,尴尬的气氛化解很多。

    两人慢慢聊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丫鬟在门外告诉她们,两人才发觉都没穿衣服呢,顿时又一阵尴尬,两相礼让之后,最后决定让赵侍剑先去洗。

    对方离开时目光还不经意的在她的胸前打转,周宪有些害羞,又觉得骄傲,因为她确实比一般女子大多了,夫君也爱不释手呢。

    .......

    下午些时候,史从云又跑去找符六了,符六还是很乖巧,让她做什么她都答应,哪像赵侍剑和周宪,还要好说歹说。

    史从云抱着乖巧的小姑娘,不知不觉她也已经十六岁了,不过还是很小,只是个漂亮的小萝莉,所以史从云很小心,准备再等她大一些又要孩子。

    这个年代的卫生条件,孩子夭折率太高,母亲也很危险,她这样的年纪万一难产是要命的。

    “等再过几年,等你长大些就给我生个孩子。”史从云抱着小姑娘,抚摸她乌黑的秀发道。

    “我......我想现在就要。”符六抬头,水汪汪的眼睛直直看着他。

    史从云哈哈大笑:“我还恨不得你生一个呢,不过现在不行,你还小,要听夫君的话,你现在生小孩很危险。”史从云抚摸她的小脑袋。

    “哦......”符金铃有些失落。

    史从云把手从她衣角伸进取,“来附近看看,你长大没有。”金铃小脸瞬间红了。

    “别急,你要相信夫君的话,我是你夫君,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能不信。”史从云一面说一面摸索,六妹脸红红的点头,很快软在他胸口。

    “孩子早晚会有的,我也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不喜欢你,对我来说你比孩子还重要。”

    六妹点头,小脸已经红得快滴出水来了。

    “你现在盆骨还没发育完全,生孩子很危险,等再过两年你再长大些,可以生一窝。”

    “嗯.......”符六已经发出颤音。

    .......

    这件天史从云哪里也没去,光在家里躲着不见人了,知道有许多人想见他,不过现在位置不同了,自己必须收敛。

    连王仲、邵季、董遵诲、罗彦环、王审琦等人来找他都让他们走后门进来。

    接下来的日子还有对全军的封赏和后续调度部署。

    这些事主要由枢密院来执行,不过殿前司也需要帮忙,好在官家准许他先休息半个月,史从云才有时间和三个老婆干喜欢干的事,日子难得轻松惬意下来。

    某天晚上,史从云终于如愿以偿的把想好的姿势让赵侍剑试了一边,也从磨人的小妖精嘴里得知了她和符皇后见面的事情,以及她们说的话。

    事后,史从云仔细的考虑了这件事,发现小女人很聪明嘛。

    “为了奖励你,我们再来一遍。”

    赵侍剑连用手抵着他的胸膛:“说正事呢......”

    史从云只好暂时停下,“河北地方很重要,不过我也没合适的人,等等,我倒是想起个人来......”

    说着他不老实的伸手,被赵侍剑按住了,小娘子嗔怒道:“想正事。”

    史从云想了一会,心里已经有了数。

    河北对于大周实在太重要,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受到封赏最高的人并不是跟在他身边随他一起入京的从龙功臣,而是在这时候帮他镇守河北的两个兄弟。

    足见河北的重要性,随着皇权的壮大,河北符家的重要性必然会不断减小,这时注定的,除非符家敢自己起来造反,推翻当今皇朝,自己称帝,否则他们只会越来越不重要。

    权力是由军队保证的,中央禁军这几年来接连大胜,不断壮大,已经扩编德到超过十八人,接近二十万。

    中央禁军的壮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皇权的壮大,皇权壮大,地方节度使的权势就会不断受到挤压,这是必然的。

    像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前几年官家派去的监军使他敢打骂,可在史从云夺了淮南,灭了南平、武平之后他还敢吗?根本不敢,朝廷派过去的监军使日子好过多了。

    天雄军也是一样的道理,随着皇权越来越,符家的逐渐没落是必然的,除非他们能让后辈逐渐进入中央。

    史从云也想,符皇后这女人确实比较聪明,这些长远的事情她还能想到。

    ........

    几天后,史从云已经准备好自己这边的人,这两人原本是他麾下亲从传令兵,之前的好几次大胜都是让他们往后方送战报的。

    而且这两人是河北澶州人,跟着他们史家很久,一开始就是史家的亲兵,当年史彦超跟着郭威南下时路过河北,他们刚好参军,如今跟着史家已经十多年了。

    关键是这两兄弟都读多一些书,能识字写字,只是史从云将他们带在身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这两人一个叫张正涛,一个叫张正海。

    史从云找他们谈话,告诉了他们这件事,两人原本就是河北人,再让他们回到河北去自然也没什么异议,都表示同意。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郭廷谓。

    这次南征,也让史从云看到了郭廷谓出色的外交才能,随机应变的本事,只能说很本事,不愧是郭子仪的直系后代。

    这次朝廷给郭廷谓的封赏是郑州团练使,至于具体职能则没有加封,这说明枢密院的人也明白郭廷谓是他手下的人,有让他自己安排的意思。

    节度使手下有判官,掌书记,推官,从事官等,这些都是节度使可以自己任免的,即便要上报朝廷也只是走个流程。

    史从云也想好了,通过六妹向符皇后提出要求,张正涛作为天雄军节度使的从事官,张正还要担任天雄军牙将,郭廷谓则需要领博州地方外牙军。

    藩镇节度手下的军队是有分类的,一般来说有牙军,外牙军和州兵,三种统称为藩镇兵。

    藩镇兵和中央禁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军事体系,相互之间联系很弱,理论上皇帝可以指挥藩镇军,但他要有指挥得动的权势才行,而皇帝的权势是靠中央禁军保证的,所以也可以说藩镇军和禁军有一定程度的对立性。

    牙军是驻扎在藩镇治所的节度使亲兵,如天雄军治所在魏州,那天雄军精锐就驻扎在魏州。

    外牙军也是节度使的军队,但不驻扎在治所,精锐程度就比牙军差一些,但博州比较例外,天雄军以前叫魏博镇,为了不让魏博两州分开,魏博兵还造反过。

    魏州和博州地位都很重要,虽然魏州是天雄军镇治所,但博州的军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外牙军将领节度使可以自己任免,特别是在五代更是,所以史从云提出的条件其实比赵侍剑过分多了。

    而州兵是各州刺史的掌管的士兵,也可以大致理解为每个州的警察武装,和节度使的内外牙军就没法比了。

    史从云这一下要求张正涛为从事官,就是打入天雄军的行政体系,张正海为内牙军将领,就是打入天雄军亲兵系列。

    郭廷谓掌博州外牙军,就是把外牙军中最强的一支拿过来,条件可比赵侍剑开的苛刻多了。

    虽然天雄军镇守好几个州,但魏州、博州是兵最精锐的两个。

    他也不确定符家能不能同意,不同意他也不强求,因为明年他就要率数万大军去河北了!

    到时候官家任命他为北面招讨使,所有河北的军队和节度使都要听从他的号令,到时候符家也没资格和他讨价还价了。

    史从云顿时觉得爽啊,当初他还是在符家面前唯唯诺诺的卑微人物,如今经过几年的打拼,情况完全不同了。

    接下来几天,又和三位娇妻玩了一些鸳鸯戏水,水乳交融之类的小游戏,整个人也从南方大战中回复过来,回到正常状态。

    之后他也开始时不时召集老爹史彦超,和手下的闾丘仲卿、郭廷谓、潘美、王仲、邵季、董遵诲、罗彦环、王审琦、高怀德、王全斌、慕容延钊等,陆续来研究北伐的问题。

    当然,他没有透露官家要北伐,只是以讨论的形势来和大家说这件事。

    契丹是大周的头号强敌,众人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

    而因为史从云如今已是殿前都点检,禁军一把手,召集众人商议这件事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了,众将也该听从他的命令。

    也不用专门去酒楼,而是直接在皇城北墙外的殿前司官署中召见众人。

    但官家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很高兴,还几次来从宫来特意来参加他们的讨论。

    再往后,从前方回来的李谷,朝中的魏仁浦,王朴,王溥等人也会来参加。

    史从云搞的就是把桌子摆着圆形,大家坐下就不管身份高低,可以畅所欲言,环境设置上也有不少心理暗示。

    他做得也很到位,自己从不透露自己的看法,也不提出任何意见,都让大家说。

    这样一来众人发言就积极起来,也提出很多史从云从没想到过的东西。

    大家的意见五花八门,一时难以统一,但有一点大家都认同。

    要打幽州,先要疏通河北的一些河流,特别是沧州附近的水道,以为大军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这点史从云听了很赞同。

    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在河流附近,而河流也是大军进军的重要后勤力量。

    在南方打仗比较方便,南方的河道宽阔,水网密集,水流充足,大军所到之处,几乎都能找到用于保证后勤的河流。

    所以往南打后勤人员需要的会少很多,比如在淮南打仗,十万大军只需要二十万左右的后勤人员。

    可如果往北打,十万大军至少需要四十万左右的后勤人员乃至更多,因为河流少,水网不如南方发达,水流量普遍小,运输量草辎重更加依靠人和牲畜。

    这也是南方历来很难抵挡北方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往南打,越打后勤压力越小;南方往北打,越打后勤压力越大。

    所以先修河道,让更多的船能和大军一起往北,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后勤压力,虽然还是远远比不上打南方的方便,但至少能减少很多工作量。

    这次朝廷出动的各路兵马加起来会有十万左右。

    主力五万左右,阻击侧翼北汉需要两万,坐镇澶州两万,加上随行节度使军队。

    所以大家认为保守估计也需要在河北征发二十五万民夫和州兵为大军后勤保障。

    李谷则认为需要四十万,还需要预备队。

    李谷的话很有说服力,他搞后勤经验丰富,高平、淮南、南平、武平几场大战都是李谷负责后勤供给。

    所以他提出自己的专业见解:河北的河道太窄,水运并不完全可靠,主力还是要人和牲畜。

    李谷还举例,万一一艘大船出事堵塞河道,根本不可能像是淮河、长江水域那样有数里宽阔的河面让你错开船,而是会直接堵死。

    这时候就需要预备队抢救,否则可能影响前方大战,随意水运要想不堵就只有让船直接进渤海,那样依旧很难,要从海边补给大军,还是需要大量人和驮畜。

    所以不管怎么考虑,他都觉得要想不出意外,只有完全排除水运影响,只考虑人力和畜力。

    李谷说得有道理,但说法也极端了些。

    众人慎重思考之后,也觉得李谷所言有理。

    最终又经过商议,史从云敲定应该征发至少三十万民夫、州兵保证大军供给。

    同时在开战前半年征发十万人左右,趁着开战之前赶紧抢修拓宽河北的河道,以让大船能进入渤海北上,或者从河道北上,减轻战时后勤压力。

    至于疏通水道这事谁去办,众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韩通。

    ......

    这头十天的商议就让史从云有些心惊胆战,心惊的是战争的消耗。

    这就是史从云所担心的消耗性战争,这和打南方是完全不同的,。

    这还只是打河南北部,至少这里还有很多农田,还有不少百姓,每年产粮因为几十年战乱已经开始比不上江南蜀地,但依旧不少。

    如果能一切顺利百战百胜的打下来,那也是有赚头的。

    而像汉朝那样翻越燕山,深入草原大漠发起攻击,更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财粮食,人力物力。

    这其实是史从云最担忧的,这场战不只有打不打得过的担忧,还有现在的大周耗不耗得起的担忧,毕竟当下大周只能算稍微大一点的割据政权而已。

    当初后晋末帝不少人骂他盘剥百姓,不得民心,其实他也有苦,凭借自己那点小小的地盘对抗庞大的辽国,不盘剥直接完蛋,但盘剥又失去民心,完全形成恶性循环。

    战争上是互有胜负,但晋朝完全耗不起。

    契丹一次南下失利可以来第二次,第二次没讨好接着来第三此,反正他们可以输,但晋朝输不起,最终辽国攻入大梁城,灭了后晋。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一两场就决定最终胜负的,虽然历史书上只会记最关键的那几场。

    辽国与后晋并非是军事上的差距,后晋和辽国打虽然处于守势,损失更大些,但也是互有胜负。

    差距在两个国家地盘,人口,综合国力上,庞大统一的辽国可以慢慢耗,但割据一方,没有统一中国的后晋根本耗不起。

    史从云最怕的就是大周会陷入后晋那样的困境。

    一旦辽国高层下定决心要与他们死磕到底,那周朝也只能被动跟着死磕,什么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吴越这些就在他们卧榻之侧的割据政权将无力顾及。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仗必须要打,决心已定就要全力以赴,力求最好,他已经没法去想之后的事情了,只能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史从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焦虑过。

    7017k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